没有领到劳动报酬的处理方法
在2013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判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监督指导作用,也为一些爱钻法律空挡的不法分子堵住了犯罪的路口,那么这部法到底是如何规定的呢?
“劳动报酬”认定,主要争议问题是“劳动报酬”是否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费用。《解释》规定,“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其采用列举式规定,并未明确社会保险福利等费用是否属于“劳动报酬”。
“支付能力”在认定犯罪中的地位,无支付能力而逃匿的,也应当适用此罪进行处罚。首先,行为人逃匿必然造成行政机关的行政调查程序无法进行或者难度增加,责令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命令无法正常执行,造成劳动者对自身财产权益的更大担忧,甚至可能激化矛盾,产生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其次,行为人确因经营不善等原因而无支付能力,因此无法支付劳动报酬,但并未实施转移财产、逃匿等逃避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则是一般欠薪行为,并不构成犯罪,法律并没有强人所难。
“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的认定,解释》中将“政府有关部门”细化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这里的“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指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有相关执法权或者被明确赋予对相关执法进行指导、监察的政府职能部门。认定该罪须以责令支付的行政命令到达行为人为前提,即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明知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责令支付劳动报酬而继续拒不支付的,方能构成本罪。
来源声明:本文章系小编编辑原创或采编整理发布,以上内容部分(包含图片、文字、视频)来源于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